修车被告、指定渠道、只换不修,新能源汽车维修有多离谱

标题:新能源汽车维修之困何时解?

导语:“创新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但每一次突破都能带来光明。”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能源汽车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人们的出行之路。然而,在其闪耀的背后,“离谱的新能源汽车维修”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一、修车之“罪”:维修技师的无奈

近年来,一系列“修车被告”的案件令人咋舌。汽修博主“龙哥修特斯拉满格电新能源”因给品牌车主维修车辆并发短视频而被国内三家新能源车企告上法庭。上海的“大刘和小刘”因“解锁”新能源车电池包,被判处刑罚。温州的新能源维修店负责人称,国产车的各种锁定让他们只敢修特斯拉。这些案例揭示了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让维修技师们举步维艰。

“修车技师为什么被告?本质是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昂。”精友科技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曹学军指出,一方面,车企指定维修点只换不修,实际维修成本不低;另一方面,电池包及软件技术被车企垄断,配件供给渠道不畅,维修厂难以竞争。行业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缺口巨大,但第三方汽修厂却难以分羹,而整车厂授权渠道又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车企之“理”:安全与利益的权衡

对于“修车被告”案件,车企也有自己的考量。以蔚来为例,其表示主要是为用户车辆安全考虑。湖南某新能源维修厂负责人称,怕私自解锁的电池包流入换电站带来风险,且随着车辆使用,电池质量下降恢复出厂设置有自燃风险,还会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北京汇智慧众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许建忠认为,车企普遍盈利困难,新能源汽车舆论压力大,需要维护品牌形象。

然而,汽车维修行业对此争议颇多,有人担忧汽服店和汽修人的未来,众多汽修店下架了动力电池维修视频和业务。这不禁让人思考,车企的做法是否过于强势?

三、法规之“缺”:权利与义务的模糊

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车辆使用权与所有权的讨论也越发激烈。北京的新能源车主王磊提出疑问,“既然在第三方维修厂维修可能违法,那我对车到底是有使用权还是所有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虽有相关规定,但众多车企通过用户协议条款限制车主维修权,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信息分会秘书长张学辉称其为“霸王条款”,而有律师认为更多涉及格式条款效力。相关法规和制度的漏洞,让新能源汽车维修的问题更加复杂。

四、成本之“高”:维修背后的经济账

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行业普遍认为新能源车维修成本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J.D.Power的数据表明,轻微剐蹭事故下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于燃油车。湖北某吉利新能源车主就抱怨车载充电机维修报价过高。

新能源汽车维修贵的原因众多,4S店或厂家指定渠道只换不修是为了获利和省事。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培训评价分会秘书长王杰指出,电池、空调压缩机、充电系统是零部件损坏频率最高的,且电池维修换整包成本极高。此外,新能源车技术进步导致新型零件高度定制,只适合更换,以及可能存在的经销商与保险员的“桌下交易”,都使得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五、破局之“路”:未来的希望与挑战

面对新能源汽车维修难的现状,政策层面已有所行动。今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丰富零部件供给渠道,推动数据共享等。但现实中仍存在诸多难题,电池企业暂不向维修企业交付电池,自主新能源车企暂未开放部分诊断接口。

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体系和标准的建设虽在推进,但还需要时间和各部门的协同。未来,如何平衡车企利益与消费者权益,如何降低维修成本,如何完善维修标准,仍有待各方共同努力探索。

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能源汽车维修之困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最佳答案,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G50混动

上汽大通新途V90

上汽大通G50混动

上一篇: 3款真正适合跑网约车的汽车 省油耐造保养便宜 保证能上牌照
下一篇: 停电早知道,周四(514)这些地方受影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